历年度明星 返回中科院武植物园首页
2018年,武汉植物园全体职工紧紧围绕“率先行动”计划,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全面完成了2018年度工作目标。为表彰先进,激励全园职工开拓进取,再创佳绩,现授予植物多样性与进化学科组、果树分子育种学科组 “优秀科研团队”称号,科研处“优秀管理团队”称号,张克荣、陈桂林、潘俊峰、戴李菁“明星员工”称号。
描画新时代中非植物多样性合作新图景

  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科学院“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方针指引下,武汉植物园有这样一支团队,十年如一日,不畏艰险,远赴万里之外的非洲大陆开展资源调查和植物多样性与进化等方面的科研合作,架起中非植物领域科研合作的桥梁,为促进中非携手实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从2009年开始,武汉植物园副主任王青锋研究员及其研究团队把科研重心放在了非洲,特别是肯尼亚,努力促成武汉植物园与非洲数十个国家科研机构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就植物多样性保护、植物资源的野外调查和采集、天然药用植物资源和经济植物开发等方面开展合作研究达成一致,为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这一开创性科研援非项目的建立打下了坚实基础。

  十年来,武汉植物园植物多样性与进化学科组在王青锋研究员的带领下,始终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驱动,深入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和我院“走出去”发展战略,潜心科研,不忘初心,在水生植物系统进化、濒危植物保护生物学、植物繁殖生态学,以及非洲植物适应性进化机制等研究领域多点开花,取得了一系列骄人成绩。学科组在SCI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获得发明专利2项。课题组成功申请到由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等部门资助的项目10项。

  在植物多样性调查方面,课题组对乍得、喀麦隆、南非、肯尼亚、尼日尼亚等数十个非洲国家的热带雨林、稀树草原、沼泽湿地、荒漠、高山等生境的植物多样性进行了数十的野外考察;采集非洲植物标本10000余号,拍摄非洲植物照片10万余张,初步建立了非洲特别是肯尼亚植物资源标本和图像数据库。目前,课题组发现并已正式发表肯尼亚植物新类群6个,出版了《肯尼亚常见植物》和《非洲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肯尼亚山》两本学术专著。在植物适应性进化方面,课题组同深圳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深圳兰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诺禾致源(Novogene)、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Kew)、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等国内外数十家单位合作,破译了非洲起源的裸子植物——买麻藤的全基因组,从基因组层面,全面分析并呈现了买麻藤独有的“特质”,帮助我们对种子植物共同祖先的特定基因组特征进行了推演和讨论,同时也对目前作为针叶树(Conifers)姐妹群的假说提供了新的思考和视角,暗示种子植物早期的演化比我们想象中更为复杂,相关研究成果于2018年1月29日在国际学术权威刊物《自然》出版集团旗下子刊《Nature Plants》杂志上以封面长文形式在线发表。

  学科组在中-非中心肯尼亚总部建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实验平台,极大提升了当地相关学科科研条件和能力建设;与肯尼亚国家博物馆联合启动“《肯尼亚植物志》编研项目”是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开展对外科技合作和互惠合作研究以来落实的首个重大项目。由中国科学家作为主要完成人编撰另一个国家的植物志,这是前所未有的开创性工作,将为东非地区的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极为重要的基础本底信息和科学依据,也将对世界的生物多样性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学科组鼓励和支持中青年学者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交流,在国际植物多样性领域发出中国声音。依托中-非中心平台,在肯尼亚参与主办了非洲植物学界的盛会——“热带非洲植被分类学学会第21届大会”,吸引了30多个多国家的500多位植物学研究者参加,被认为是中国与非洲在“一带一路”科技合作领域的又一次协作。

  2018年6月,中国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同志访问肯尼亚并在第一站视察了中-非中心。汪洋主席在重要讲话中以武汉植物园植物多样性与进化学科组在非开展的植物多样性领域科研合作为例,高度评价并鼓励全体科研人员要有凝心聚气、坐“冷板凳”的功夫,通过长时间的努力取得更高水平的成果。

  2018年12月,白春礼院长赴肯尼亚出席中-非中心总部的运行启用仪式,并代表中国科学院与肯尼亚教育部签署《关于发展运行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的谅解备忘录》,鼓励更多非洲科研机构加入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领域合作。武汉植物园植物多样性与进化学科组将以此为契机,坚持不懈勇于探索,努力为我国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与植物保护作出贡献,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科技支撑,为中非科技合作注入创新动力。